冶金与动力工程学院简介
冶金与动力工程学院始建于1951年,历经七十多年的办学,学院行业优势突出,办学特色鲜明,涵盖冶金、能动两大学科专业领域,拥有冶金材料重庆“三特行动计划”特色学科专业群、数智低碳冶金特色优势专业群、重庆市智能零碳人工智能+学科群、材料与化工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和冶金工程校级重点学科。工程学、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。
学院下设冶金与资源循环系、金属材料与智能成型系2个系,实验教学中心和材料分析测试中心2个中心,现开设有冶金工程、金属材料工程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、能源与动力工程4个本科专业,招收资源与环境(资源循环工程)专业学位、化学(物理化学)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。目前,材料与化工已列入重庆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支撑博士点。冶金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、国家级特色专业、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;冶金工程、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;金属材料工程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、能源与动力工程为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。
学院现有教师80人,其中,正高级职称教师22人,副高级职称教师26人,博士生导师4人,硕士生导师41人。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人,有海外经历教师28人,省部级人才20余人,其中重庆英才•创新领军人才1人、重庆英才•名家名师1人、重庆英才•青年拔尖人才3人,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、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1人、重庆市产业技术带头人2人、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、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4人、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、博士后“香江学者”1人、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2人、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;重庆市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,重庆市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个,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,重庆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,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。
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、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重庆市现代钢铁产业学院、重庆市教育实验科研基地各1个,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,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1个,2024年重庆市内陆教育开放高地培育项目1项。建有复杂金属矿产资源增值处理与清洁提取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、重庆市高校高水平科研平台、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。现有实验室面积近5000m2,拥有高分辨透射电镜、场发射扫描电镜、综合物性测试系统、热等静压烧结炉等高端设备,设备总值6900余万元。与宝武钢铁、中冶赛迪、重庆材料研究院等大中型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,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与美国加州大学、韩国国立昌原大学、台湾中央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等国(境)内外高校建立了教学、科研、人才培养合作关系。
近年来,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(面上9项)、省部级项目125项,年均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;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励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(一等奖1项)、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;发表论文SCI、EI论文20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1件。
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,学院始终坚持“依托行业,突出应用,注重实践,开放合作”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理念,已培养毕业生15400余人(其中留学生20余人),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55人,本科生1309人。学院依托冶金行业办学,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长期保持在92%以上。近5年,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%,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中国五矿集团、宝武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就业,部分学生进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、四川大学、重庆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。
学生获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奖励数百项,连续10多年获“挑战杯”全国、重庆竞赛奖励,获得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世界冠军2次;获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、全国优秀组织奖2次;9人获得优秀宝钢奖学金,10人次获得国家级、省部级荣誉称号;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,SCI收录50余篇,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。
学院秉承“厚德、博学、砺志、笃行”的重科校训,发扬“创业、创新、创优”的重科精神,传承“坚韧、顽强、崇实、求精”的钢铁品质,突出特色,强化应用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,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,正朝着打造应用型高水平特色学院的目标而不懈奋斗!